- A+
二战初期苏联的三次扩张及其影响
在“大清洗”的过程中,国际局势还在一进步恶化。
西班牙内战的局势对人民阵线越来越不利。1939年3月28日,马德里陷落。4月1日,最后一批共和军向叛军投降,弗朗哥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但最糟糕的事还不是这个。1938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奥地利,英国和法国早就已经向希特勒承诺,不会干涉此事。德国轻松获得了700万人口和一个强大的工业基地。
随后,希特勒又提出了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要求。该地区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有300万人口。捷克斯洛伐克强烈反对。
但是,英国和法国再次决定妥协。1938年9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在慕尼黑达成协议,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形成协议后,再通知捷克斯洛伐克。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为了哄骗捷克斯洛伐克接受《慕尼黑协定》,英法德意向捷克斯洛伐克保证:新边界不受侵犯。但在德国强行吞并苏台德区之后,希特勒立刻撕毁《慕尼黑协定》,于1939年3月出兵把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吞并了。英法完全袖手旁观,把《慕尼黑协定》中的保证当成废纸。德国又控制了一个人口数百万的工业国。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已具备强大的坦克制造能力,其LT-38型坦克大量出口,口碑很好。
在整个过程中,苏联一直想联手英法制止德国。按照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三国联手,想把希特勒赶下台易如反掌。尤其是,德军内部已经在酝酿政变,将军们认为希特勒的政策会把德国带入一场必败的战争。一旦英法苏三国联军压境,内部军事政变几乎肯定会发生。但斯大林和德国将军们都料想不到,英法竟然会无视希特勒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动。《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军事政变的阴谋立刻烟消云散,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民族英雄。
英法之所以对德国妥协,当然绝不是因为“热爱和平”,也不是害怕打不过德军。本质上,就是本国大资产阶级想要扶持法西斯政权去消灭苏联社会主义政权。这是根本原因。也就是所谓的“祸水东引”政策。而且已经超过“引水”的界限,变成了“灌水”——不断的给德国法西斯送上人口、领土和工业能力,让它极速膨胀壮大,幻想让希特勒驱使半个欧洲的工业人口去攻打苏联。等到德军奔袭千里,攻下莫斯科,毁灭了苏联,德军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之后,英法联军再趁着德国人劳师远征、后方空虚的机会,袭取德国本土,坐收渔利。这是英国和法国人打的好算盘。
面对这种局面,斯大林别无选择,只能放弃跟英法签署安全协议的想法,转而试图跟德国达成安全协议。
斯大林当然不认为苏联有可能根德国实现长久和平。他的目标是争取时间,用尽一切办法延缓战争爆发。苏联正在以极高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每拖延一年,苏联军事力量和德国的差距就会缩小一些。英法既然下定决心“祸水东引”,苏联就只能想尽办法“祸水西引”,竭尽全力让德国先去打法国。
希特勒对斯大林的和平提议表现得非常积极。1939年8月,双方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还附带了一个秘密附件,在波兰和罗马尼亚之间划了一条线,作为双方的势力范围边界。在这条边界以西,德军怎么打都行;在这表边界以东,苏军怎么打都行,双方互不干涉。
希特勒之所以对和平协议这么上心,是因为他也把英法的心思看透了。如果德军倾尽全力进攻苏联,而英法不在背后进攻的话,那是德国最好的选项。但是,他不可能把德国的命运寄托在英法的“善意”之上。德军主力兵临莫斯科,与苏军决战之际,英法联军突然进攻德国怎么办?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死路一条。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两线作战。这是它的地缘特点决定的。要克服这个弱点,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跟其中一方结盟,专心进攻另一方;另一个就是短暂的稳住其中一方,火速消灭另一方,然后转移战线。
第一种方案其实缺乏可行性,没有德国领导人敢把国家的生死存亡寄托在曾经的敌人在签署盟约以后不会在关键时刻叛盟。
由于俄罗斯距离德国更远且战略纵深极大,先打俄罗斯被法军偷袭的风险极大。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消灭距国境最近、后方空间更小的法国,一举把战线推到大西洋边上,基本消除来自西方的后顾之忧,再全力向东攻打俄罗斯,迫使对方屈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就是这么打的,德军在西线遭到了英法的强硬抵抗,未能达到目标。希特勒的思路并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希望通过快速的装甲突击来克服这一问题。
让德军先去打法国,正是斯大林想要达到的效果。如果德国先进攻法国,那么英法的“绥靖政策”就会破产,英法必须毫无保留投入与德国的战争。这个时候即使德国再来进攻苏联,苏联也就不会再是孤军奋战了。
简言之,二战前的三方博弈是:英法认为,只要足够“绥靖”,德国就会先进攻苏联,他们可以坐收渔利。苏联想的是,只要足够“绥靖”,德国就会先进攻法国,逼迫英法跟苏联结盟。德国想的是,我知道你们两边是怎么想的,两边给我的“绥靖”利益全部笑纳,跟两边都达成和平协议,先稳住苏联,快速消灭法国,获得安全的后方,然后进攻苏联。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情况来看,斯大林和希特勒都基本上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英法的“绥靖政策”全面破产,被迫放弃意识形态上的敌对立场,还拉上美国,与苏联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当然,苏联自己也面临着“两线作战”的风险,即德国和日本的东西夹击。苏联跟德国一样,需要快速解决其中一边的威胁,然后专注于另一边。跟德国相比,日本的威胁是次要的,为此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对日本也搞“绥靖政策”,引导它去进攻中国,往南发展;另一种就是在德国动手之前,抢先一步把日本人打服,让他们不敢进攻苏联。斯大林选择了后一种。
1939年5月,日军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发动侵略。
蒙古国原属中国,1921年宣布独立,中国国民政府于1946年才承认。此时,蒙古国处于苏联的保护之下,双方有安全协议。
斯大林计划一次性解决问题。他对布柳赫尔留下来的手下无法信任,派出了新生代将领朱可夫去远东指挥这次战斗。经过“大清洗”以后,中央权威得以贯彻,空降一个年轻军官去指挥远东军队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有几个将领对朱可夫的安排表示不满,朱可夫提醒他们,自己是斯大林同志派来的,他们就不再说话了。
苏蒙联军约5.7万人,而日军有7.5万人,且这次日本关东军决心与苏军全面开战,派出了大量的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投入的是关东军精锐,由关东军司令亲自指挥
苏军在人数方面处于劣势,但飞机和坦克数量多于日本。飞机数量大约五百比三百,坦克数量则是大约五百比两百。
朱可夫充分利用苏军的装备优势,对日军发动装甲反攻。最终的结果,苏军大胜,日军惨败。苏蒙联军伤亡约1.8万人;日军阵亡1.8万,总伤亡数则在6万左右。朱可夫因此一战成名。
诺门罕战役把日本关东军打服气了。苏德最激烈的时刻,远东苏军大量调往西线作战,日军也不敢再打背后偷袭苏联的主意。
这一仗也极大的消耗了日本关东军精锐,间接为正在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降低了不少压力。
诺门坎战役打完,斯大林又调转枪口,于1939年9月发兵进攻波兰,夺取了波兰东部原本属于俄罗斯的领土。
这次行动,是在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之后发动的。
波兰一直是英法的盟国,双方签署过安全保证条约,明确波兰遭到德国入侵的时候英法要对德宣战。德军刚发动进攻,英法就装模作样的对德国“宣战”了。这件事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的标志。
但是,在宣战以后,英法联军一直躲在马奇诺防线后边休息,根本就没开打,摆明了就是铁了心的“祸水东引”,让德军打完波兰再去打苏联。
苏联这边也早就跟德国谈好了,苏联不仅不反对德国进攻波兰,还要出兵相助,一起把波兰瓜分了。德国9月16日刚包围华沙,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逃亡罗马尼亚。苏联就于9月17出兵占领波兰东部。
——苏联夺取波兰东部是否属于“侵略”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苏俄内战时期,波兰曾经出兵帮助白卫军。1920年7月,苏俄红军击退波兰干涉军,双方在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的调停下达成协议,划定了一条波苏边界线,史称“寇松线”。但是,波兰方面很快就撕毁协议,跨过寇松线占领了苏联的大量领土。这些领土在1917年以前长期属于俄罗斯帝国,其南部乌克兰族占多数,称“西乌克兰”,北部白俄罗斯族占多数,称“西白俄罗斯”。
初步平定国内的白军叛乱后,红军兵分两路,由斯大林和图哈切夫斯基分别带领,从南北两个方向试图夺回失地。1921年8月,图哈切夫斯基兵败华沙,苏俄政府被迫同意把它割让给波兰。此后,波兰一直对苏联持敌对立场,努力充当西欧列强颠覆苏维埃政权的桥头堡,在这些地区大力扶持反苏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裂势力武装,同时允许“乌克兰流亡政府”和“白俄罗斯流亡政府”在华沙设立办事处,多次收容被苏军击溃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游击队,还不时对苏联进行武装渗透。1927年“国防危机”期间,苏联驻波兰大使被暗杀,苏联政府认为英法可能会联手波兰发动侵略,此事引发的粮食征收危机直接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解体。
1939年,苏联与德国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就达成协议,消灭波兰以后,“寇松线”以西归德国,以东归苏联。这样,1939年9月,在镇压了国内的“托洛茨基分子”和枪毙了图哈切夫斯基以后,斯大林就出兵把这块图哈切夫斯基和托洛茨基搞丢的土地夺了回来。二战结束后,这块土地就一直属于苏联。苏联解体以后,它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分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未再归属波兰。
诺门坎战役痛击日本、联合德国消灭了历史宿敌波兰,斯大林领导苏联军队轻松取得两次重大大胜利。
接下来,斯大林下了第三步棋,即从芬兰手中夺取卡累利阿地峡。
这个地峡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古罗斯。17初被瑞典占领,1721年割让给俄罗斯。1809年,俄罗斯从瑞典手中夺取整个芬兰地区,扶持成立芬兰大公国,随后将其吞并。大公国的领土中也不包含卡累利阿地峡。地峡被划归俄罗斯直接管理。
十月革命以后,芬兰从俄罗斯帝国独立。苏俄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此事,对两国边境划分也没抠的很细。芬兰趁机把卡累利阿地峡占了一半走,这就是靠近列宁格勒的苏芬边境的维堡地区。维堡地区复杂的山岭河流原本是天然的俄罗斯和芬兰地理分界线,结果被芬兰占领。留给苏俄的另一半地峡,是一块交通相对便利的平原。这就对苏联的国防安全非常不利。
芬兰独立之初,白军分子和芬兰共产党为争夺政权发生内战。三万多人战死,占了芬兰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白军取得了战争胜利,并枪决了八千多红军战士,又把剩余两万多人关进了集中营,这些人几乎全部死于集中营。苏俄内战时期,英法支持的白卫军多次从芬兰出发进攻列宁格勒,打输了又跑回芬兰。
受这些历史因素影响,芬兰政府跟波兰政府一样,跟苏联长期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英国、德国也一直大力扶持芬兰,把它培养成为跟波兰一样的反共反苏急先锋。从1935到1938年,英国向芬兰提供了价值2.11亿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德国为芬兰空军援建了广泛的机场网;英、德两国的军事教官一直帮助芬兰培训军官;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依托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以漫长的“曼纳海姆防线”。这条防线最前沿距离列宁格勒仅有三十多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高层一致认为,必须在德国入侵以前占领这个“曼纳海姆防线”。如果德军从这里发出进攻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将无险可守。列宁格勒是苏联最重要的出海口和工商业中心城市,重要性仅次于莫斯科,是绝对不能丢的。
1939年10月,苏联刚瓜分完波兰,就向芬兰提议进行“领土交换”,把维堡地区划归苏联,而苏联则把靠近北极的一块两倍大的土地划给芬兰。另外,还提议租赁芬兰湾咽喉处的汉科半岛三十年,用于驻军,防备德国海军从芬兰湾攻击列宁格勒。
芬兰毫不客气的拒绝了这个提议。苏联高层也没当真认为芬兰会接受,这只是采取武力行动之前的必要步骤而已。谈判破裂之后,苏军很快就发起进攻。
这一回斯大林有点大意了。芬兰人口仅300万,武器装备也不如苏军,看起来不堪一击。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了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集中45个师的强大兵力去打击芬兰,时间需要几个月。这个方案被斯大林否决了,认为不需要投入如此庞大的兵力,时间也无需数月,几周应该就能搞定。
实战证明,芬兰的抵抗能力比预计的强得多。诺门坎战役的成功经验无法复制到卡累利阿地峡。诺门坎地区的地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地形平坦,非常适合机械化兵团作战。而卡累利阿地峡山川河流众多,不利于机械化兵团作战。
尤其是,芬兰人在英国、德国的支持下,耗费十年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非常坚固且复杂。它由纵深约90公里的3道防御地带组成。各道防御地带均依托沼泽、湖泊等天然障碍物,构筑有670个永备发射工事和土木质火力点,另有近800个地下暗堡,并以堑壕和交通壕相沟通。在主要防御地带前还设有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前和保障地带内广泛设置了防坦克和防步兵地雷和防坦克桩砦、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崖壁。
对这条防线的情况,苏军基本上一无所知。盲目投入重兵,希望在一两周就攻克,导致了灾难性的局面。从11月30日到1940年1月31日,打了两个月,红军损失惨重,还是没能攻克曼纳海姆防线。
斯大林承认战略出现失误,临阵换将,任命铁木辛哥担任新的前线统帅,又进一步加大兵力和火力投入,尤其是加强了空军轰炸。又经过两个月的艰苦战斗,终于在1940年3月11日攻克维堡,彻底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维堡沦陷以后,芬兰方面马上就认输了。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达成协议。芬兰同意将卡累利阿地峡维堡地区完整的划归苏联,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三十年,还额外割让了几个小岛。
苏芬战争历时三个半月,以苏联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死伤超过了二十万,其中死亡接近五万人——这是苏联官方公布的数据。后来赫鲁晓夫在回忆录说苏芬战争苏军伤亡过百万,这是没有根据的信口开河。赫鲁晓夫一贯喜欢用谎言来抹黑斯大林,其说法没有可信度。
考虑到芬兰是一个仅有300万人口的效果,参战军队数量也就十三万人,而苏军投入了不少于三十万人,且飞机坦克大炮等重装备全面占优。二十万人的伤亡也是很惨重的损失。很多人为了抹黑斯大林,拼命夸大苏军的损失,仿佛苏联打了一场打败仗一样。甚至还有很多人把战争损失跟“大清洗”联系起来,认为“大清洗”严重损害了苏军的战斗力,才导致了这样大的伤亡。这是不客观的。
苏芬战争战争初期的挫败,确实跟斯大林等高层过度乐观、准备不足有关。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芬兰方面在英德的支持下,利用地理优势耗时十年营建了坚固的防线。北欧地区密布的湖泊、河流、沼泽、森林加上复杂的工事,极大的抵消了苏军的人员和装备优势。苏军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要在几个月内攻克这样的防线,付出巨大的损失在所难免。
对斯大林而言,国际局势留给他夺取维堡地区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也就是在联手德国瓜分完波兰之后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时期,苏联和德国刚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还没有准备好与苏联开战,会暂时遵守条约。但德国会遵守多长时间,谁也没有把握,只能速战速决。时间窗口非常狭窄。战斗计划来不及认真准备,对防线的情况也来不及摸底,必须快刀斩乱麻的解决问题。
如果只对比重型武器,芬兰军队缺乏飞机、坦克和重炮,似乎很吃亏。但他们从外国军事援助中获得了先进的反坦克炮、冲锋枪和自动步枪。在苏芬边境的地形里作战,这些东西有时候比坦克更好用。
苏芬战争中,苏军的巨大损失,虽然在主观上出乎斯大林的意料,但在客观上,它又是必然的、难以避免的。毕竟芬兰人十年心血修的防线不是白修的。斯大林如果在一开始制定计划的时候对双方力量有更准确的判断,当然可以降低苏军的损失,但若有人以为,如果斯大林不搞“大清洗”、采纳沙波什尼科夫的方案,苏军就可以轻松获胜,像在诺门罕打日军那么顺利,那就是异想天开。
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是:由于战前苏军对曼纳海姆防线的碉堡结实程度一无所知,采用普通的152mm大炮进行轰击,发现无法打穿这些碉堡。这是苏军第一波进攻遇挫的重要原因。等到第二轮进攻,苏军就换上了B-4重型火炮,这种火炮的口径高达203毫米,身管长25倍口径,其重型炮弹能击穿4米厚的混凝土。芬兰军队的碉堡在它面前缺乏抵抗能力。这样,苏军才迅速摧毁了曼纳海姆防线。苏军士兵高兴的将B-4重型火炮称之为“曼纳海姆雕塑家”,而芬兰士兵则因其破坏力而将其称为“斯大林的大锤”。B-4的缺点是太重了,行进速度很慢,不如152mm炮方便,需要额外配置更多兵力保护它。如果153mm炮就能打穿敌军碉堡,用B-4就是巨大的浪费。只有在经过实战测试之后,苏军才知道面对芬兰人的碉堡,火力和机动性的最佳均衡点在哪里。我们不应该因为斯大林没有一上来就正确判断用哪种大炮去打芬兰碉堡而责备他失职。

图:曼纳海姆防线上的碉堡
拿下卡累利阿地峡以下,苏联又相继以各种方式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瓜分波兰、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这三件事都带有侵略性质,只是程度不同。瓜分波兰东部地区勉强说得过去,它是波兰武力从苏俄手中夺走的,且有毁约行为,苏联以“毁约+武力”方式夺回来,不算过分。维堡地区也算沙俄故土,但芬兰并非通过战争获得,也没干过像波兰那样毁约的事情。双方一度处于敌对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转向缓和。芬兰政权也逐步褪去法西斯色彩,专注于经济建设,避免在大国竞争中选边站。苏芬于1932年签了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又宣布续约十年。芬兰与英国、德国的军事合作,没有突破《苏芬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制,没有外国驻军,也没有签署同盟条约,保持了中立国地位。至于波罗的海三国,就更没什么得罪苏联的地方,也没跟德国结盟。苏联仅出于对德国“外线防御”的战略诉求,就抢占他国土地、吞并小国,是比较典型的霸权主义做派。这与斯大林“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有关。沙俄历史上不断通过战争吞并他国、扩张版图。这一历史传统不可避免对斯大林和其他布党精英产生影响。苏联在强大起来以后,就自觉不自觉的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在二战以后,更是把“一国社会主义”搞成了“社会帝国主义”,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声誉。这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关键隐患。这个错误是从斯大林开始的。
当然,我们仍然要指出,斯大林这么做,跟他的一切重大政治决定一样,都完全是出于维护苏联国家利益的考虑,并非满足个人私欲。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表明,这三次扩张对苏联抵抗德国入侵并没有发挥什么积极作用。相反,还有负面作用。由于把战争前线推的过于靠前,在面对德军装甲突袭的时候,一线苏军更容易被分割包围。苏军基本没有在这些新夺取的土地上组织起来有效的防御,很快就被打垮了,损失了数量惊人的部队。从战争初期德军和苏军的战斗力对比来看,苏军如果把防线适度后撤,让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三国充当缓冲区而非交战区,对战争大局总体会更为有利。至于芬兰,如果没有苏芬战争,它很可能会保持中立,拒绝与德国合作一起进攻苏联,这将极大的改善列宁格勒在二战中被长期围困的处境。
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的时候,当时俄国的战略家们就选择了纵深防御,甚至不加抵抗的放弃了莫斯科,最后成功击败了拿破仑横扫欧洲的大军。1941年的苏联军队战斗力更强一些,不至于到要放弃莫斯科的程度,但把大军完整的屯在旧国境线以外的攻势布局,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苏德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如果苏军能撤退到旧国境线以内防御,并把主要防线收缩到有更好地理屏障保护的“第聂伯河-斯摩棱斯克”一带,则有可能以小得多的损失打败德国入侵。苏军“攻势布局”的错误做法,明显受到了图哈切夫斯基“大纵深理论”的误导,但斯大林在枪毙图哈切夫斯基以后,没有果断的扭转这一攻势战略,也需要负重要责任。
附录: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从鞋匠之子到党的领导人》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三)迎接列宁回国并代表列宁做政治报告》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四)“一生之敌”托洛茨基火线入党》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五)十月革命与苏俄内战爆发》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六)天降猛男:内战中的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七)谁是刺杀列宁的幕后黑手?》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八)“列宁遗嘱”为什么没能打倒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九)斯大林如何保住了总书记的职位?》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斯大林是如何击败托洛茨基的?》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一)新经济政策的存废争论与“三驾马车”决裂》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二)斯大林为什么要放托洛茨基出国?》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三)斯大林是如何成为最高领袖的》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四)斯大林“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功》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五)农业 集体化与1932年大饥荒》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七)基洛夫案与大清洗的关系》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八)澄清关于“斯大林谋害基洛夫”的谣言》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九)莫斯科大审判是一场“表演”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一)“大清洗”的导火索(1)西班牙内战》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二)“大清洗”的导火索(2)图哈切夫斯基案》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六)“大平反”的逻辑问题》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八)瓜分波兰与苏芬战争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七)“大清洗”与犹太人的关系
- 为什么我们开始享受把手机调成静音,却害怕突如其来的门铃声?
- 三十年后,中国还有多少人口?
- 微信号提示登陆环境异常被封,解封时竟要三重验证,腾讯这波操作令人作呕!
- 从荒野求生冠军到战争阴影下的生存者:70天瘦31斤背后的残酷启示
- 今日头条“首发激励”功能是鸡贼更是鸡肋!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六)“大平反”的逻辑问题
- “大汉丞相”被封,为民发声的人一个个走了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四)大清洗与南北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