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香港在中国地位难保?

  • A+
所属分类:真相大白

20余年来,我们亲眼看到,并亲自经历着: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后,国家对香港特区的支持、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出了太多幺蛾子,发生了太多内地人觉得不可理喻的事情。

短短二十二年间,东方之珠的璀璨正在黯然失色,香港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网络舆论上,甚至出现了【一国两智】的无奈叹息!(请延伸阅读《你可还记得那个香港?那躁动奔放的青春》)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香港的快速跌落,与内地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如此鲜明对比?为什么最近十年,香港首富李嘉诚从内地持续套现(超千亿)离场,中国官方舆论却波澜不惊?

前中兴通讯印度分公司总经理、独立学者【汪涛】,通过澎湃新闻发出的一篇文,或许从一个视角给出了答案。本文发布时有删改。

这里,老平要特地提醒一下,由于汪涛曾经长期战斗在通信领域,对中兴和华为的掌故非常了解,常常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非常有趣。

而且,由于汪涛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他曾在美国发出对华为的断供令时,惊呼特朗普正在步入一场任正非渴望的战争,实在语惊四座!

当时,作为一个老通信人,老平比较认同他的看法,也在此文基础上发布了一篇《深喉爆料:任正非布局的战争,特朗普追悔莫及》。两个月来的事实证明,汪涛先生的论断完全正确、精准!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这次华为遭受美国封锁之前,我一直并不太看重华为,因为他曾是我多年的手下败将。当年我在中兴时,无论负责任何产品或任何区域,都可在极短时间内将华为相应产品或市场区域杀到接近片甲不留的程度。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对华为的战略思维和做事方式深刻系统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

呵呵,汪先生这些话语虽然让人有自我吹嘘的感觉,但了解中兴华为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情有可原,而且大有来历!

这对深圳的通信业双子星,一直是残酷的竞争对手,早期更是一对势不两立的大冤家!中兴人称华为“F7”,寓意夫妻小店;华为人称中兴为“26”,寓意二流公司。

关于这一往事,实际上也关乎美国人对中兴、华为下手的事,详情请延伸阅读《揭秘孟晚舟事件:起诉华为及高管的真相》,内幕极为诡异!

当然,这两家公司成长于1990年代,新世纪后启动国际化战略,既要发展新技术,又要打全新的国际市场,自然容易顾此失彼,头三年几乎都是一地鸡毛!汪涛作为前中兴印度公司CEO,2006年离开中兴前,取得对华为的压倒性优势,是完全可能的。

只是现在,时移世易,华为已经成长为ICT巨人!通信设备、企业设备的全球王者,智能手机的世界榜眼,海思与鸿蒙令整个美国ICT行业颤抖!美国曾经不可一世的微软、谷歌、高通、英特尔等等,均已在断供令面前挥舞了白旗,一定要与华为合作!

——曾被誉为“世界科技史上最伟大公司”的苹果,已在折叠屏和5G手机上,落后至少一年!甚至很可能放低身段,向华为采购5G基带芯片!

所以,越是这样思考,越是觉得汪涛此文的内在逻辑,非常值得推敲!

此前,本平台已经发布了《迷雾香港:30多年,判若两人的东方之珠》、《深度透析香港:东方之珠的兴衰与荣辱》和《超清醒/入骨髓:港人从经济角度剖析香港问题》三篇文,从不同角度透析香港沉沦的原因。

汪涛先生的本文,将从香港人对科技的态度角度,讲述港人错失中兴、华为,又错失腾讯,来探究香港经济的堕落原因。

【导语】:失之交臂的华为与中兴。

华为最初做交换机,是代理一家香港公司的产品,但赚钱后就大量投入研发自己的产品技术,而当初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现在早已经无人知晓了。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兴通讯还是中兴半导体时,是与两家香港资本的合资企业。公司在最初开发出5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赚取极为丰厚的利润后,两家港资与经营者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港资力主把利润尽快分掉,而以侯为贵(时任中兴半导体总经理,前任中兴通讯董事长,现已退休)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包括大股东,都强烈支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

最终双方彻底闹翻,这种局面逼得侯为贵竟然带领全体员工离职,成立集体所有制的中兴维先通,再回过头来与港资已经撤出的中兴半导体合资成立中兴新半导体,由后者再发起成立中兴通讯。

----由于这个过程如此复杂曲折,大众至今都搞不清中兴到底算国企还是算民企。

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中兴、华为这两家中国通信业的国际巨头,在发展初期都存在港资背景,但为什么那些港资却都没有将产业升级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层次呢?

本来深圳的中兴和华为两家公司,今天的位置,应该是有历史的可能性被两家香港公司占据的,对不?

1、毫无科技创新梦想的香港资本。

要搞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就需要了解香港资本的特性。

香港资本最初到内地,特别是广东一带,很多是在做初级加工业,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企业家是典型的代表。----李嘉诚最初是靠生产塑胶花起家的。

内地刚刚开放时,有大量香港资本抓住机会在内地开厂,从香港拿定单,交到内地的这些工厂生产。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一类企业今天依然大量存在。

但是,内地(特别是深圳)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一些巨头甚至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港资起步更早,却至今几乎见不到有技术含量的研发型企业。

深圳大学1983年刚刚建立时,还是一所三流甚至四流的大学,而当时香港就有好几所在世界排名很靠前的高等院校。香港绝对不是没有实力,更不是没有条件,历史机会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当年香港真的有心,形成“香港研发、深圳与东莞生产;香港总部、全球市场”的模式,近乎是完美的历史必然。

为什么说香港在中国地位难保?

但很遗憾,这个局面没有成为现实,几乎一个个案也没有。原因何在?

美国励志作家【拿破仑·希尔】(1883—1970)的“成功学全书”,是从香港传到内地的。他的理论原理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梦想未必能实现,但没有梦想肯定不会有现实。

真不知道香港同胞们自己,有没有认真看过希尔的成功学著作!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内心深处和骨子里就认为,华人公司在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超越欧美公司,甚至跟随紧一点都不可能!

老平感慨:知道吗,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5所高校跻身世界百强超过伦敦,成为世界上唯一有5所百强大学的城市。

可是香港的科技......,实在令人痛心!

实际上,直到今天,还有无数公知和愤青,还在高歌着人种因素,说近现代世界的原创性科技文明,基本都是西方创造的!还在以西方办法的诺贝尔奖数量,来论证东西方文明的优劣!

相反,他们完全无视我们当初的四大发明,如何改变了整个世界,让西方庆幸地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

这是一群至今仍然骨子里跪着的人!

对,想都别想,更别提去做了,顶多只能做些加工赚点辛苦钱!这就是当年香港资本在中兴和华为发展的一开始,就与它们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所在。

事实上,如果当年中兴的两家香港投资方不离开中兴,就算他们坐着不动,什么事都不干,今天的香港都有资格在全球通信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兴则很可能会在香港,拥有一个规模宠大的研发中心,与香港的世界级名校相得益彰。

但是很可惜,一切都没有发生。

知道吗,他们不是没看到通信业的机会,不是没看到整个中国的市场需求,否则当年就不会投资中兴了。

但当他们的投资在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怎么会不是兴奋地选择追加投资、占更多股份,而是不惜闹到与被投资的企业当面拍桌子,也一定要失去继续获得更大成功的历史机会呢?

各位,这需要令人匪夷所思到什么程度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做到?

进一步,如果已经投入中兴的资本在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都会坚定不移地退出;就更别提去假设当年与华为合作的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会投资华为,然后与其一起成长了。

但为什么就绝对不可以?

那家公司应该在合作中充分看到了华为的市场能力,华为要想更大的发展,该公司把自己从华为身上赚的钱返还一点点作投资,为什么就绝对不行?

想一想,如果认为华为绝无可能成长为国际级的大公司,与欧美公司竞争,那一切就都免谈了。核心问题在这里!

老平不禁感叹:这实际上是香港人的殖民地思维,自卑、自贱,劣等公民思维在作怪,至今依然如此(脑补挥舞米字旗的港毒年轻人)!

2、为什么香港超级富豪的投资也回避科技创新?

如果只是一些普通香港同胞这么认为,或许还说得过去;但李嘉诚之子李泽楷,1999年通过电讯盈科,以220万美元购入腾讯20%的股票,时隔不到两年,就将腾讯股票以1260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南非报业)控股集团!

当时的电讯盈科,现金流其实非常充足,手持现金逾10亿美元。如果他们不退出,现在这些股票市值,应在2000多亿人民币以上,比整个电讯盈科现在的市值还要高!

这些股票的价值,相当于李嘉诚最近卖出的香港中环中心价值(总价402亿港元)的几乎6倍!

当年那个投资退出,还算是赚钱的,但李泽楷为什么在那么早,就抛掉一个如此之好的股票呢?

问题在这里:李嘉诚的投资哲学,是“不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只是,有时最后一个铜板,真的并非“显得”或让人“感觉到”是一个铜板,而看起来像是一块金砖。

因为在基数是10块钱的时侯,就算增长一倍也只是赚10块钱,而基数在10个亿的时侯,即使增长10%的“小铜板”,利润也会是1个亿。所以,越是到最后濒临崩盘的时侯,再多守一小段时间的利润预期就越大。

可这样一来,往往最后因追求看起来是大金砖、实际上是小铜板的获益而被套死在山顶上。因此,李嘉诚的投资哲学真的很高明。

但是,腾讯这个项目在李泽楷抛出后,又增值了千倍以上;显然,后面真是一个大金库而不止是一块金砖丢了,前面赚的却真的只是一个铜板。

客观地说,当年李泽楷抛出腾讯股份的时候,时间上正遇到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如果有大环境的影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楼市的泡沫也破灭过,并未见李嘉诚慌张,他可是经历过无数风雨、见过大世面的。如果不是坚定地认为腾讯绝对不可能成长为国际级的巨型科技公司,李泽楷的团队,怎么可能会将自己最初精准看好的筹码,这么早就抛弃掉?

李嘉诚现在抛掉了内地与香港上千亿元的资产,作为商人,高抛低吸这无可指责。他对看好了几乎一辈子的房地产,前景变化的敏锐商业嗅觉,依然令人崇敬。

2017年11月1 日,李嘉诚名下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以402亿港币出售香港中环中心,创造了香港物业交易最高记录,此事引起媒体一片关注。相信他作为该领域长袖善舞的精明商人,该交易是经过精心计算后的作品。

【注】:2017年11月1 日,李嘉诚名下长江实业集团,以402亿港币出售其拥有75%权益的香港中环中心,这个价格创造了香港物业交易最高记录。下图为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99号的香港地标建筑——中环中心大厦。

问题是,为什么作为香港最杰出商界精英的李嘉诚,都不去想借助现在创新的热潮,大量投资于中国人的科技创新企业;而是要把变现的大量资金投到英国的水、电、天然气领域呢?这些基础性的资产就算有增值能力,也不太可能很大。

客观地说,李嘉诚家族算是香港商界里,努力尝试和投资新兴科技最多的企业之一;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和突破,已经是香港商界努力自我超越做到很极致的!

即使如此,他也依然不认为整个中国的科技创新浪潮,是他应当努力去重点抓住的战略商机。

如果只是李嘉诚一个人这么认为,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要求人家李嘉诚和他的家族什么事情都要做,并且都要做成,更不要对李嘉诚任何合法的抛售投资行为,有任何不当地非议。

其实,这样的指责是太过高看香港资本,在今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了。虽然其曾经在历史上起到巨大作用。

当年,中兴如果不是下那么大决心,与投机性的港资坚决分手,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现在,内地一些城市让人头疼不已的土地财政问题,别忘了始作俑者就是香港。带着这种深厚基因的投机性港资,其价值是正面还是负面,真的已经很难说了。

老平注:2017 年 1 月,彭博亿万富豪指数公布了全球 500 富豪榜,超过一半上榜的香港富豪全来自地产,这 12 个地产大亨的身家,竟然高达 1190 亿美元 ( 约 9282 亿港币 ) ,冠绝全球!

美国人口是香港的 40 倍,但入榜的 13 位地产大亨,身价仅 780 亿美元 ( 约 6085 亿港币 ) ,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中国内地 ,4 位地产商上榜,总资产 500 亿美元 ( 约 2423 亿港币 ) 。

就是说,作为当今世界两个大国,美国和中国内地的地产富豪总资产数,加起来也不过略微超过香港 ,可见有多可怕!

《福布斯》2018 年香港富豪榜排名里,前十大富豪里的李嘉诚、李兆基、郭炳江兄弟、刘銮雄、吴光正、郭炳湘,六席全是大地产商!前 50 大富豪里,有 24 个在做房地产!

在国际时政圈,流传着对李超人家族的一个大笑话:

香港回归后的首位特首董建华先生,深知香港经济需要转型,把脉当时的科技潮流,大力推出了“数码港”项目。但是李超人之子李泽楷,生生将一个高科技项目搞成了一个李家最擅长的房地产项目!

看看现在的深圳,不得不说,这是李家的悲哀,更是香港的悲剧!

3、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现在,唯一需要讨论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为什么整个香港资本,始终与内地近几十年逐步加强的科技创新热浪“绝缘”?

请各位认真品味一下“绝缘”这个词。

当年真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有大量机会早就已经握在港资手上,真的是港资自己,坚定不移地绝缘掉一切与科技研发有关的商机!这种“坚定不移”,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直到今天,在珠三角依然存在大量港资企业,眼睁睁看着身边不断兴起的中兴、华为、比亚迪、大疆等成功的科技企业榜样,却还是永远坚守“初心”无动于衷。

为什么?这才是香港需要认真深入反思的问题。

当然,香港还是有像曾宪梓先生创立的金利来这样难得的、一直持续追求品牌和品质的做实业者;但香港绝大多数企业,在科技甚至品牌上,的确都不曾用过心思。

何以如此?我认为是香港在过去众所周知的特殊历史时期,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作祟。那就是,内心深处潜意识里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在科技上有所作为,无论有多少铁的证据反驳这种观念,都在骨子里迷信这一点。

什么是自由?

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1918—2013),在牢中服刑了27年;但身体上的枷锁,丝毫没有阻挡住他持续思考如何将南非建设得更好的思想活动。

而在很多可以随意到大街上高喊要自由的香港人身上,你分明看不到多少理性而独立的思想。——如果缺乏以测量数据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切自由的口号,都只会变成把思想禁锢得如同石头一般的沉重枷锁。

1980年代初,当我还在南京邮电大学学习电子测量的时侯,香港一个城市的电话用户数是360万,整个内地才320万。而到了2017年9月,内地一个月新增的4G用户量为1750.6万,是香港2016年全市人口(737万)的2.38倍。

回归之前的1996年,香港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已是1.21万亿人民币。要理解这个数字令人恐怖到什么程度,只需要知道它当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苏州、杭州、无锡等9个城市GDP的总和即可。

二十多年过去,2016年香港的GDP合人民币2.1万亿,北京和上海已经各自分别超过香港,而GDP超过万亿人民币、与香港算同一数量级的内地城市总数,已经达到12个。

2017年,深圳经济总量已经与香港不相上下;2018年,深圳经济总量已毫无争议地超过香港。而且,这种超越预计已经不会有回头的可能。

可以说,五年到十年之内,香港沦落为中国二线城市的前景,基本上已经确立。

老平注:香港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大都市,经常被评为全球竞争力第一的城市,一直就有“东方之珠”的美称,应该说熠熠生辉。目前,与香港经济体量相当的,有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

但在2019 年第一季度,香港的 GDP 增长率仅仅为 0.5%。而在同期,深圳增长率为 7.6%,上海增长率为 5.7%,北京增长率为 6.4%,广州增长率为 7.5%。

就是说,中国一线城市全部在稳定增长,只有香港突然严重掉队了!二季度以来,由于港毒分子闹事,预计也仅为1.3%。

其实,别说2008年的金融海啸,即使在 2018 年,香港经济就开始呈现严重下滑的态势。

2018 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实际增速还高达 4.7%,第二季度降到 3.5%,第三季度下降到 2.9%,到第四季度则下降到了 1.3%,全年3%。

一个不断上扬,一个停滞不前,二线城市的命运,恐怕谁也难以阻挡。

4、整体创新自信缺乏,一定成问题。

我当然不会盲目鼓励,甚至简单鼓吹科技创新,更不是要制造“科技创新,一抓就灵”的新迷信;而是要人们理性地意识到,并深入研究相应的规律,持续提升对科技创新的判断能力。

以视频安全领域为例,我所在的一家北京公司,早就有数字视频技术,甚至数字视频监控运作基础的;我们也的确仔细调查论证过,是否要介入IP网络摄像头这个市场。

(注:IP网络摄像头是一种通过电力线传输网络视频信号的监控设备,即插即用,无需布设网线。)

这个领域,与我所在公司原有的市场体系,是存在重大差异的。我前几年负责海外业务时,主要采用的是渠道营销方式,而在国内基本是直销方式。

在国内,安防产品的营销,主要采用渠道方式,同时这个产品又是与广电完全不同的专业市场。于是,当年我们公司在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主动放弃了这个产品。

这个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今天也很难去评估,毕竟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在这样一个专业领域,如果进不了前三名,那竞争到最后,就是能否活下去的问题。

仅从企业的微观上看,各自选择的方向当然会有所不同。但是,一个社会整体上如果全都对科技创新视如禁区,没有任何自信心,那一定成问题。

什么是自信?曾有一个流行的故事说,当华为的销售额超过爱立信时,华为高层马上开会讲:大事不好,遇到大麻烦,华为销售额已经超过爱立信了。

从这个流行说法里,不难察知这样一种尴尬——

中国人往往暗中梦想着有一天能重新引领世界,但出于长期落后形成的思维定势;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明明兴奋到心都要跳出来,仍要强行按按捺住激动,故作镇定,矫情得要命。

而浙江宇视科技的【张鹏国】总裁,在谈到中国在AI视频安防领域的科技地位时,却很平静地表示,中国安防技术对国外(当然包括所有欧美同类企业)全都是“降维攻击”,只是降几维的问题。

是的,在中国是第几,在世界上就是第几。

从一开始,中国AI视频安防就是领导世界的,这个领域从来就没尝过“落后”是什么滋味,也从来就不明白还有所谓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因为自己就是。

只有自信到根本不需要自信,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时侯,那才是真正的自信。

我在北京那家公司负责海外市场时,曾推动设计开发了全球首创的EMR(媒体综合处理平台)系统。这种完全统一平台的数字电视产品,可以将过去上百种不同数字电视产品,集成在单一的平台上。

有一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广播电视展览会(IBC)上,国内过去的客户听我介绍完这个产品技术后,非常激动地问:太好了,你们这个技术与国外公司相比还有多少差距啊?

我告诉他们:国外公司?和我们相比嘛,那差距确实还是有的。

“啊?啊!好啊,好啊”。客户是从不敢相信再到惊喜!

为什么中国人都到今天了,还老是要把什么“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东西当回事儿呢?

自从我们的公司开发出EMR后,所有欧美公司包括美国的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等,全在追随这个事实标准。

德国最大的数字电视科技企业Blankom,不仅山寨了EMR整套产品架构,而且连产品名字的创意,都是山寨我最初给EMR起的名字“魔术师”,居然叫“变色龙”。

——不要以为欧美公司不会山寨,人家山寨能力一点儿不比咱差,就是过去我们老是不给人家机会而已。

5、从部分香港青年人和精英那里,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香港一直在自我进行产业降级,不断地降,降到今天,商界的顶尖精英李嘉诚,宁可抛掉香港的资产,也从没推动整个香港,系统地思考一个简单之极的道理:只有进行产业升级,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活得更好。

但就算这样降级,去做服务、旅游、购物,其实都有大量吃喝不尽的商机,只要能让内地每人去一次香港,就足够香港活得很好了。可香港的一些人却要不断地占中、闹事,一定要闹到生意来源逐步断绝才算死心。

前些年当内地游客去多了,生意太好的时候,一些精英人士居然不认为应当抓住机遇,扩大服务能力,扩大生意规模,加快与深圳连接的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而是利用手中的立法权,制定一堆莫名其妙的法律规定,限制这些生意!甚至总有人极力阻碍连接深港之间的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心思都花在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上了。

香港大多数的市民,显然是反对这种闹法的;可是一个地区的思维,是深刻体现在少数精英群体里的!如果那是香港的精英群体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就算90%以上的普通市民都反对,依然会对整个香港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老平注:这里插一段轶事,便于各位更深刻地体会香港精英的奴性。

2008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之前一直高调宣传的“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口号!为了避免通货紧缩风险和全面的经济崩溃,美国政府立刻插手干预市场,积极救市,几轮QE不动摇。

可是,香港政府在1998年的救市决策,即使有中央的全力支持,也艰难得多。

当时主管金融政策的,正是后来的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他自己事后回忆说,他觉得政府干预市场,违背了香港政府以往不干预市场经济的施政理念。他感到背弃了自己的理想,以致于在宣布救市决策的前一天晚上,在家嚎啕痛哭。

各位,这多么不可思议!所以那份奴性,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

因为做投资和创业导师的关系,这些年我看过大量内地、港、台以及美国硅谷、以色列的创业项目。创业是很艰难的,客观地说,各个地方的创业成功率都不会很高。

但先不管成与不成。

内地创业者做的项目,本身是什么呢?机器人、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相变存储器、超高速船舶、智慧农业、新材料......,基本上与硅谷、以色列创业者考虑的,是相同层次的问题!

而香港的创业项目呢?改进快餐饭盒以提升效率,很有品味的餐饮连锁......,这类项目当然不是不能做,但如果连香港最具创新力的一批年轻人,最多能考虑的也只是这一类事情,怎能不让人感到悲哀?

那些考入国际排名那么靠前的香港高校的高才生们,难道除了占领大街打打麻将,对今天的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居然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吗?

很遗憾,从部分香港青年人和精英身上,我们没有看到多少人类社会最具活力的前沿科技思想。

老平注:香港最过分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巅峰。

此前,一直有人说香港是李家的城。有段子说,在香港,卖家电的丰泽电器属于李家,卖药妆的屈臣氏属于李家,卖百货的百佳属于李家,香港岛南丫岛的电力属于李家,香港七分之一住宅,开发商也是李家。

曾有人尝试逃离李嘉诚,租破屋,骑单车,去小杂货铺买日用。但最后发现,路灯和电话都是李家的,甚至连常喝的矿泉水也属于李家。

现在,李嘉诚退休了,在大陆和香港的资产也大多数都卖了,主要的投资方向转向西方公共设施。但是,李嘉诚的离开,并不能改变整个香港都被大资本家垄断财源的事实。

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F ) 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 GDP ) 的预测,中国内地前十大亿万富翁的净资产总和占 GDP 的 1.4%;印度这一比率是 5.2%;欧洲这一比率最高的是瑞典为 25%(很严重);其次是瑞士,为 9.2%;紧接着的是俄罗斯,8.8%。

而香港,最富有的 10 个人的资产竟占 GDP 总额的 35%!这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怕数字,超过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这种情况下,请问寒门还有机会吗?整个香港还会有活力吗?很自然,爱拼才会赢成了一句空话,绝望的气氛也就如野草一般滋长!

6、十年后的香港和深圳

这些年,深圳还算是有特区的政策,而其他内地城市,并没什么太特别的政策支持,都能发展得那么快,为什么?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迷信出来的。——香港的政策环境,已经比深圳还要特殊自主得多了。

几十年前,深圳能以成为香港的后花院,而感到是一个机遇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如果香港自以为是的部分精英群体,再不尽快深刻反思真正的问题所在,将“殖民地思维”彻底荡涤干净,再过十年时间,香港被深圳甩在身后,将是大概率事件。

十多年前就流传一个段子——

深圳特区成立不久,一群母亲抱着孩子在皇岗口岸遥望南方:你们看,那边有好多高楼大厦的地方,那就是香港。

后来,是香港的母亲们抱着孩子遥望北方:你们看,那边有好多高楼大厦的地方,那就是深圳。

在科技方面,中国即将全面领导世界。树立这样的决心、信心和平常心,一切梦想都将顺理成章,变成现实。

本文并没将香港当外人,回归都二十年了,大家都是兄弟,香港也该向所有内地城市的发展看齐了(END)。

【结语】:朝气蓬勃的青春

各位,读完上文有什么感想?这里,咱们抛开不断闹腾的香港乱相,单纯从社会群体的意识来讨论。

是的,香港的历史特殊性,决定了香港社会缺乏一个创新的土壤。就像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所言,香港虽然拥有大量国际人才,背靠中国庞大的市场,但在科技创新方面,总是觉得差那么一点。

为何缺那个土壤?心态问题,思维方式问题,上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再想想回归以来的香港,22年的发展轨迹与演进的逻辑,难道不正与汪涛先生的观点一脉相承么?就更别提香港与里斯本、卡萨布兰卡,并称为“世界三大间谍之都”,更增添了这个城市发展中的不可预见性。

诚如中国网友所言,香港正在逐渐沦为一个二线城市。预期难以做出改变的情况下,老平深以为然。

而深圳,属于青春,蓬勃奔放的青春!(作者:汪涛/汉上老平;来源:老平观世界公众号)


最新热点时评↓
washiluf.png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