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 A+
所属分类:靠谱青年
1

前因后果就不再多说了。

最近有一部电影上映了,改编自江南软科幻《上海堡垒》的同名电影:

《上海堡垒》。

这部小说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看过,虽然科幻设定在大刘的小说面前软的一塌糊涂,但关于“爱情”方面的气质,江南还是拿捏得稳稳的。

所以,我决定平生第一次不看评分,直接进场看电影。

说起这部电影,那真的是大手笔、大制作、大明星,了不得啊。

“流量天王”鹿晗担当主演,投资过亿,各类宣传、特效加持。

虽然我在看之前,已经抱了非常低的预期——只要不太烂就行。

但这部电影竟然没有让我失望。

它真的没能超过我的预期。

整部片里,有很多“感人至深”的煽情镜头,一度让我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但当我从电影院里走出来后,却忍不住开心地笑了。

我直觉的感到,这部电影预示着,中国电影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2

《上海堡垒》在前期宣传时,号称“开启中国科幻元年”

我当时觉得,真是好大的口气!

现在来看,简直一点都不为过。我相信,《上海堡垒》一定会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

因为它终于凭借“最后一根稻草”的地位,宣告了烂片时代的终结。

看了下豆瓣的评分,以及电影下的3个主要标签:科幻/爱情片/灾难。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最契合的竟然是最后一个标签。

无论戏里戏外,这真是不折不扣的灾难片啊……

关于电影本身的评价,我已经懒得多说了。

真正有意义的,是电影口碑滑铁卢,连带票房大败,最后,导演都被逼得出来道歉了。

 

首日票房7000万,次日直跌到2000万,破2亿都几乎没有可能,票房分账也就是5000万左右,对比3.6亿的投资+宣发成本,亏损超过3个亿,几乎能让一家公司破产了。

你再有钱又如何?再有明星小鲜肉又如何?粉丝再牛逼再努力又如何?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烂片就是烂片,挨打就要站直。

看看隔壁之前上映的《哪吒》。

从7月26日上映以来,截至今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已经突破了30亿,豆瓣上60多万人给出的综合评分是8.6分,包括前几天央视新闻也专门点名表扬该电影。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再看看《上海堡垒》,满屏流量明星,各种大制作场面加持也没用。

 

有人这样评价道:《上海堡垒》,连部动画片都比不上。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准确地说,它连给《哪吒》这种现象级电影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这些年里,娱乐圈的蛋糕越做越大。

 

几年前一部电影票房过十亿都不可想象,而现在,眼见着这记录已经向着100亿迈进了。

因为太过于容易就成功了,资本终于将娱乐圈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名利场。

我们都应该回想一下,过去几年的资本市场,给我们推出来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只要有流量明星,有宣传水军,管你什么综艺电影、二人转电影、卖情怀电影、谐音词电影,都能连轴转一样地跑马圈钱。

从《小时代》到什么《“盗墓”公寓》、《欧洲攻略》、《爵迹》、《封神演义》……

这些shi一样的片,看多了不仅会吐而且可能会中毒。

贪婪的资本、流量小鲜肉、急功近利的导演,共同合力为我们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垃圾影视剧和铺天盖地各种人设崩塌的烂俗八卦。

资本捧红了流量明星,流量明星反过来又成就了资本的轻易成功。

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是投资方、制作方、市场、产业链等各利益方、各个环节都在追求赚快钱。

“各方合力”的结果就是:一举将流量明星的身价推向了天价范畴,如果这些明星的身价达不到天价,那么产业链各利益集团也将无法分食巨额利益。

流量明星的片酬越来越高,甚至于演员的片酬占到了电影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还记得,《孤芳不自赏》的导演吐苦水说,杨某片酬太高,走路都算钱么?

还记得,FBB在一部新片中4天挣6000万么?

乌烟瘴气之下,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创业时代》里的杨某众星捧月,黄轩各种实力派给其做配,可是还是逃不过烂剧一枚;《孤芳不自赏》里,拿着天价片酬,却绿幕前抠图。

那些认真打磨演技的演员,甚至连接片的机会都没有。

著名演员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未来是否有影视计划,他回答:

 

“我没有机会的,影视作品也没有我的活。影视市场真得没有我的活儿,我演的东西没人看。”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那些想认真拍摄电影的人,则根本拉不到投资,要么就是项目被雪藏,要么就是卖房、借钱自掏腰包,要么就是亲戚、朋友、同学众筹。

值得庆幸的是,总还有那么一些用心打磨剧本,精心制作服化道,舍得花钱制作后期,更舍得花几年功夫打造一部电影的人在坚持着。

这样的坚持,在几年前看,还像是孤注一掷的“为了梦想”,但这两年却越来越得到普罗大众的认可。

从这两年《大圣归来》、《红海行动》等的高票房到《爵迹》、《捉妖记2》的票房失利,就能看出大家已经在开始用脚投票了。

3

我常常觉得,其实在中国拍电影是既痛苦又幸福的。 

痛苦在于我们有自己特色的电影制度,而幸福则在于我们可以把一切没做好的原因都归结到这上面去。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有制度下我们就真的拍不出好电影了么? 

我觉得,至少之前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流浪地球》,都给出了正面的回答。

更搞笑的是,现在许多商业片电影一旦票房崩掉,也会拿制度说事儿。

 

好像如果放他们去好莱坞,拍出来的就不是《爵迹》、《封神传奇》、《上海堡垒》了一样。

我觉得,一部真正好的电影,至少有以下三点特质:

第一, 用好的故事来打动人。

 

故事才是最好的传播载体,一个好的故事和要表达的价值观高度契合才具有真正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不去花心思找好故事,不去琢磨怎么把故事讲好,只是流于表面地拍一个我们谈恋爱/拯救/奉献的“模板”是没有意义的。

 

一部电影的真正意义一定是藏在打动人的故事中,等看的人不自觉地掉完眼泪,意义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 

第二, 塑造真实的电影角色。 

 

我之前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国外电影里的角色都是虚拟的,但我们看起来却觉得很真实。

 

什么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哪一个可能在现实生活里真实存在?但我们就觉得代入感很强。

相反,我们自己的“电影”,很多讲的都是现实里活生生的人和事,但看着却觉得那么假? 

后来想明白了,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一个叫常识,一个叫细节。 

 

美国人拍蝙蝠侠,为了塑造蝙蝠侠的性格,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讲述蝙蝠侠的童年,如何害怕蝙蝠、如何因为害怕蝙蝠而导致父母被杀;

 

又如何因为父母被杀而开始研究犯罪,最后怎么决定去制止犯罪,逻辑链条清晰,每一个细节的设置都符合我们的常识和认知。 

而像《上海堡垒》之类的烂片,人物几乎都是脸谱化的,里面几乎每一个细节都经不起推敲。

我就问一句,都TM世界末日了,鹿晗作为国家军人,顶着一头乌黑亮丽、干净光鲜的刘海,合适吗?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说句难听的,女兵的头发都比他短。为了拍一部电影,连头发长度都舍不得,你还能指望他们舍得用心?

而像《哪吒》这样的电影,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里面讲出了哪吒的各种生活日常。

 

他的孤独、他的不被认可、不被理解,他和父母之间的种种日常,这样到了最后的转折,才能那么让人感同身受,那么催人泪下。

套路终究会过时,唯有真情才能永久动人。

第三,舍得下功夫打磨。 

这几年,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烂片越是敢自我宣传。

什么“第一”、什么“首次”、什么“开创”,什么“大制作、大场面、大变革”……怎么不要脸怎么来。

问题是,真正“好不好”应该由别人来说,而不是自己说。

你见过生活里有哪个人天天逢人就说“我很成功,我牛逼死了”么?

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一定是舍得沉下心来,不声不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点点地去打磨完善而来。

《哪吒》筹拍了5年,《流浪地球》筹拍了3年,这期间很少听到他们的自我宣传。

《流浪地球》上映前,导演还在反复告诫大家降低期望,生怕作品不够好。

只有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反复较真反复打磨,才能出真正的精品。

你流量电影“自我感觉良好”,三个月出一部,不是废品是什么?

4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确实已经开启,但不是靠《上海堡垒》。

而是今年年初的《流浪地球》。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今年的春节档,无论是大牌云集的贺岁大片,还是资本青睐的流量电影,又或者是贩卖情怀的圈钱之作,在一部横空出世的科幻电影面前,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流浪地球》从一开始10%的排片量,逆袭到排片量第一。

票房破40亿,成为中国电影的影史第二。

而这样骄人的票房成绩,没有什么注水、锁场、挪票房之类的花招,都是大家实打实用脚投出来的。

这几年里资本青睐的那些电影元素,《流浪地球》几乎一个不沾。

画面不全用电脑特效,而是很辛苦、很费时的搭建场景;

 

演员不找流量明星,只找合适的实力派演员,尽量降低片酬;

 

特效不迷信高精尖的好莱坞,而是联合国内多家公司慢慢摸索。

电影总投资几千万美元,最大牌的演员吴京,零片酬。主演李光洁的片酬不到百万,几乎是义务出演。

 

其他演员的片酬可想而知,多数都赶不上道具服装的成本。

原作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发表快20年了,也从来没有人想过拿来拍电影,并不算什么大IP。

写了那么多年科幻,他本人也只是这两年凭借《三体》才火的,而他的小说在这之前,一部也没有被搬上过荧幕。

甚至,这么多年了,就没有一部正经八百的国产科幻片搬上过荧幕。

当年觉得《流浪地球》过誉的人,不知道现在看了《上海堡垒》作何感想?

 

5

中学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要发生变化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流浪地球》《哪吒》大火,客观上来说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完成度比较高,但主观来讲,这就是大家用脚投票的必然结果。

从高片酬、到演戏抠图、偷票房……娱乐圈的畸形,你当大家都看不见?

电影放在那么大屏幕上,谁是粗制滥造、流量收割,谁是精心打磨、呕心沥血,你当大家都看不出来?

老祖宗告诉我们四个字:人心思变。

愤怒的地火积蓄久了,总会冲破一切,震撼大地!

 

《流浪地球》大火的同时,一股不同寻常的力量也出现了。

许多影评网站,开始有组织、有节奏地出现各种打一星,很多没看过电影就开始的恶意差评。

甚至很多这部电影的“自来水”,都要被骂。

至于零片酬出演的吴京,更是被10000条脏话骂上了热搜。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从《哪吒》崛起到《上海堡垒》坍塌:流量称王时代已成过去式!

这种毫无由头的谩骂、丧心病狂的诅咒,除了有些是跪久了的“精神移民”,还有一些则是步调统一的水军。

很难相信,这背后没有资本为了利益伸出的黑手。

想一想也能理解,对于躺着也能赚钱的资本而言,现在来了一个可能要他们站起来让位的东西,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这就像是单位里那些凭着资源背景,每天混日子的关系户们,平时随便动动嘴巴就什么都有了。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一无背景二无关系却凭着勤勤恳恳努力创造业绩的年轻人,他们不说点风凉话、使点绊子,怎么对得起平时作威作福的自己。

娱乐圈的资本力量之强大,早已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去年的FBB事件,我写了一篇文章叫《8亿偷逃税案:不是贫穷限制了想象,是资本超出了想象》。

猜猜这篇文章最后的下场。

被某股莫名力量删地干干净净,连后台的素材都被删了。

是的你没看错。

后台没有发布的,仅仅只是编辑的素材都被删了。

 

还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娱乐圈就是这样,资本永远躲在后面,你想看什么就给你看什么,你想听什么样的话就让明星说什么样的话,你想要什么样的人设就做出什么样的人设来。

只有当这层遮羞布被扯开,丑陋的真相才会显露出来。

6

以前人们总说,戏子无情、婊子无义,真正最无情无义的,其实是资本。

 

棍棒打不跑资本逐利的行为。

有巨大利益诱惑,在强大的资本面前,谈什么梦想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

你指望资本良心发现,主动痛改前非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电影的领域里,我们要想看到高质量的作品,要想打造更加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所需要的就是更加有力的“用脚投票”。

要通过更加惨烈的票房对比,让资本意识到所谓的流量名星不可能让电影像以前一样轻松获得暴利,甚至可能暴死。

要让资本明白,不是你天天喂我吃垃圾食品,我就一定那么心甘情愿咽下去。

就要让像《流浪地球》《哪吒》这样,舍得花时间打磨剧本、人物、演技、服化道,把有限的资金费用全部用在刀刃上的电影和电影人,得到他们应得的票房、回报、鲜花和掌声。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曾经说过:

衷心希望《流浪地球》的出现,会成为中国电影的分水岭。从今往后,内容和制作将远远超过资本和流量。

现在来看《上海堡垒》的失败,已经证明了市场的转向。

它是资本控制下,流量小鲜肉电影的“垂死挣扎”,却是真正良心品质电影们的“开局之战”。

欢天喜地送走了这些“垃圾食品”,我们才能真正迎来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我相信,只有这样的文化产品,才能匹配得上国家的发展,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运盛,则文运盛。——刘慈欣

所以,说来说去,电影这种东西,拍好了,老百姓自然会买单;拍不好,八千万粉丝也拯救不了你。

想起《流浪地球》电影里,因为地面被摧毁,人们只能生活在地下城,连蚯蚓干都成了奢侈品。一位日本救援队员,临死前留下这样一句遗言:

 

好想吃一碗白米饭。

我们该庆幸,吃了这么多年垃圾食品,终于尝到了一口白米饭。

是的,资本面前,《流浪地球》《哪吒》这样的好电影,就是那碗白米饭。(作者:栩先生;来源:网络)


最新热点时评↓
washiluf.png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